我與Rita沒有事先預定旅館,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網路上旅館資訊參差不齊也不足,不敢冒然預約,另一方面則是我們想現場看看旅館內的樣貌及地理位置之後,再來決定是否要入住。
沿著黃河旁的古道往前方走去,第一間映入眼簾的是磧口客棧,地理位置算是在古鎮的盡頭了,位於碼頭旁,是一間古色古香且頗氣派的老房子,聽說已有180年左右的歷史,客棧前身名為四和堂,是棟大戶人家的住所,原屋主經常在二樓靠近黃河邊喝茶,順便監督河口碼頭工人工作情形,這間客棧的設備算是相當完善,但論細節仍無法與城市的旅館相比,不過挺有老味道的,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與Rita就是覺得少了一些些民居特色,加上住宿費用以此地物價水平而言,實在偏高,因此我們並沒有馬上決定入住,心想多看看幾間再來抉擇吧。
再往前走一些些,有一間黃河賓館,二間旅館相距不遠,聽說是磧口最早的客棧,多層舊式民居改造的,窯洞特色一覽無疑,走進賓館穿堂,二旁掛著文化革命時期的照片,想不到當時的領導人毛澤東竟曾下榻於此,這意味著有較濃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眼見於此,我與Rita開始對這間賓館有興趣了,不過設施、環境相較磧口客棧而言,實在較為老舊且簡單,畢竟這是民居啊,是能有多完善呢,我心底猜想,這裡以前可能是個大家庭的住所吧,一連N代都世居於此,但隨著時間的變遷,許多農家子弟也到城市打拼去了,農村裡只剩下老人,彷彿這是經濟發展中國家必然發生的現象,我有那麼一點感慨,卻也覺得無能為力,資本主義社會下,人人都追求致富的夢,但有多少人可真正明白,再多的財富也抵不過心靈上的富足及天然純淨的生活環境。
黃河賓館最大的特色就是一進院門就可以看到依山而建的五層四十孔窯洞,非常有氣勢。 |
那天天氣乾熱,實在不想背著十多公斤的行李,頂著烈陽繼續找旅館,所以我與Rita決定下蹋黃河賓館,老闆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這裡是他的家,幾句閒話家常後,不難發現他擁有北方人的熱情卻也透著露山西商人的精明。我與Rita所住窯洞位於第二層右邊數來第一間,一進房門,便感受到涼爽的空氣,彷彿裡面開著空調似的,這就是窯洞的奧妙所在,狹長型的空間,獨具匠心的構造,使得內外溫差很大,住起來冬暖夏涼,非常舒服。據當地居民所言,幾千年前建造和居住窯洞並不僅僅是因為花錢少,最重要的原因是這裏的土質粘、硬,不易塌陷,幾千年前,古人的智慧便充份展現在生活的一切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中國的人文特色是鮮明的,地方性民俗色彩非常濃厚,做為一名旅人,客坐他鄉,並不是為了改變各地的旅遊生態,而是放下城市的一切,學習體驗在地人的生活風格,同時也學習尊重每一地區不同的文化背景。若選擇住宿於磧口,需要做好充足的體驗準備,畢竟這裡是黃土高原的一部份,是旱地,土地貧疾,水源取得不易,所以這裡的土地總是一大片黃帶一點綠,古鎮內的旅館設備非常簡單,打開水龍頭,所流出來的水仍帶著些許黃褐色,但比起眼前那條黃沙滾滾的黃河水,我想這已是最高級的待遇了。
接下來,淺談黃河賓館的窯洞建築與背景,部份內容摘自網路
https://read01.com/B84033.html
https://read01.com/B84033.html
黃河賓館往昔是「榮光店」,創立於清道光初年,當時的屋主是主要經營麻油轉銷業務,整個院落面對著黃河,古渡碼頭已經不存在,河水就店門前五公尺,院卷的構置就順著臥虎石向上層疊著五層石窯,目前四、五層洞卷還存在,但木作部分已不存在了,聽說,榮光店在戰爭時期被軍工廠佔用,因失火引發爆炸炸塌了三層石窯,如今住房足夠,四層以上只堆著一些不常用的雜物。按山西的傳統習慣在門外都會掛著一片竹簾,一來遮光二來也增進空氣對流更且也保留衣些隱私,冬天應該就換成厚棉胎的被簾以保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