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中國福建|那幾天,在福建的日子

by小笨牛
停下腳步,飛往大陸

去年的11月,我很幸運得到一個免費去大陸福建旅遊的機會,那時的我,正面臨職場上的倦怠,對於未來的一切感到模糊,壓抑已久的情緒,讓我決定放下手邊的工作,挪出時間參加這難得的旅程,我想讓我的心靈有喘息的空間。

出發的那一天早上,我依約到集合地點與其他團員會合,看著大家一個接一個抵達集合地點時,我才知道原來是一群老人要出國玩,於是,一名年近三十的女子與一群五、六十歲的老人就這麼一同出遊了。

短短幾天的行程,我們走訪福州、泉州、湄州、漳州、廈門,雖然在台灣早已聽聞大陸近幾年快速的成長與進步,也曾去過北京及上海,那畢竟是國家首都與經濟重鎮,繁華的程度自然是預期到的,所以我一點對不覺得奇怪,但這是我第一次看見沿海城市的熱鬧景像,繁榮的程度,超乎我的想像,一點也不輸給台灣,人多、車多、高樓大廈也多,各項建設簡直與台北市不相上下,以前常聽朋友提到大陸現在改變很多,但那時的我一點也不把這些話放在心上,如今親眼所見後,才明白友人當時所言不假。


不同的風土民情,心靈的轉捩點

原本因為工作煩悶而決定出國散心的我,是抱持著「想好好放鬆」的心態來到大陸,結果卻是讓我的腦袋更加轉個不停。

因為我的內心有好多撞擊,這裡的人民同樣有著黃皮膚、黑眼睛、黑頭髮,口裡說著鄉音濃厚但可以溝通交談的語言,而生活模式就雷同台灣早期的社會,太像了太像了,真的和台灣好像,甚至我還聽見熟悉的語言「閩南話」,雖然以前在課本上有讀到「泉州人到台灣經商」的這段歷史,但身處國外,卻看到好多東方人說著閩南話時,我真以為我身處台灣,種種的經歷與接觸,使我的情緒變得複雜。

到大陸旅遊的這幾天,我早起晚睡,明明早上8點才要集合出發,我卻56點就起床了,當天行程走完,回飯店也才晚上78點,我卻老是拖到12點後才上床入睡,作息比在台灣還不正常,因為我知道我待在這裡的時間有限,但好奇心的大門彷彿被打開似的,對大陸的任何一切都感到興趣,更迫切的想要瞭解這塊土地的風土民情,於是只好利用當中的時間,去飯店附近的傳統市場體驗人聲鼎沸的模樣,或是緩慢的在走在街道上看著人來人往,或是早起去路邊攤細細品嚐當地的早餐,或是進入超商看著架上玲瑯滿目的商品,這一切的一切,大大的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值得一提的是,我居然不覺得累,反而樂在其中,更覺得收穫滿滿,我回到台灣後為此想了好久,或許原因是如此:「工作的不順心,漸漸的澆息了我對生命的熱情,主僕之間的隔閡,使得那一顆原本對任何事務的好奇心變得封閉,而被工填滿的時間,讓我失去了與自己對話的機會,曾經不斷的警惕自己不要捲入社會的洪流之中,但卻還是無法避免這一切的衝擊,然而這趟福建之旅,就像一把鑰匙打開那扇被關住的大門,讓我在旅程中遇見原本的自己。」

來到福建的第一天,我便好想把看見的種種記錄下來。

在中國,什麼樣的招牌都有。

一張張明信片

到達福建的第一個晚上,回到飯店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拿出下午在三坊七巷買來的明信片,一套10張,用最快的速度,把當天旅遊的感覺寫下來,「大陸好進步啊,城市好熱鬧,馬路特寬,人特多,車也特多」、「福州又稱榕城,路上真的有好多榕樹」、「福州魚丸湯喝起來酸酸的,很特別,和台灣的魚丸湯很不一樣」,我寫下旅遊中所帶來的驚喜感,想以明信片的方式與我的朋友們分享。

好不容易寫好的明信片,只差貼上郵票就可以寄出去了,但是令人心急的是,我居然買不到郵票,那些寫好的明信片就這麼一直擱在我的包包裡,心裡難免有些怨言,更像有塊大石壓在心頭,直到第三天在廈門的鼓浪嶼裡看到一間郵局,實在太開心啦,喜出望外的我,打算一口氣買個30張郵票。那一間只有二、三個客人的郵局,我足足等了20分鐘,等著櫃員上完廁所、等著櫃員拿東西、等著櫃員喝完茶,在台灣的郵局,是不可能看見這種景像的,而民眾的反應居然是默默的等待,沒有上前催促,也沒有不耐煩的表情,我想也許這就是大陸文化的其中一種吧。

輪到我時,我客氣的跟櫃員說:「我要308角的郵票,謝謝」,那位先生用著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我,我心想:「買多一點不是壞事,至少可以備而不用,用不完的話,留著下次吧!

這只是一部份的明信片。


急不得,慢慢來就好

那次的旅行,我大約寄出二十多張的明信片,其中有四張是寄給北京的朋友們,回台灣後,身旁的友人陸陸續續收到那紙簿簿的問候,自然是開心不已,唯獨那四張寄往北京的明信片就此沒了下文,而我也不好意思主開口詢問北京的朋友們,心想:「如果寄丟了,那就算了吧」,直到今年元旦剛過一星期左右,北京的朋友主動在我的網上留言:「明信片收到了,一直在收發室,11月中旬就到了,現在才拿到,好開心」。

當我看到這則留言時,剎那間我突然能體會大陸人的辦事效率了,只能說:「中國人的事,急不得,慢慢來就好」。

打包一顆滿滿的心回台灣

不論是福州的榕樹、魚丸湯,或是湄州的媽祖廟,或是廈門的萬國建築,或是漳州的土樓,亦或是在泉州吃到好吃的砂糖桔、麥芽糖,所有看到的、吃到的、摸到的…等,我通通把它們記了下來,並寫進明信片,是一種回憶,是一種記錄,也是一種分享,更是一種連結友誼的最佳潤滑劑,至今當我拿出那時所寫的明信片時,還能感受到身處福建時的種種畫面與內心的悸動,我的嘴角情不自禁的上揚了。

我喜歡每次旅遊後滿滿的充實感,這讓我覺得「我是結結實實的活著」,而不是虛度人生,心靈上的收穫是當初始料未及的事,當我搭機飛離大陸時,看著同行出遊的老人們,我才發現原來我們彼此對此趟旅程有著不同的詮釋與意義,他們也許不瞭解我內心受到衝擊的程度遠遠超越過去任何一段旅行,我不得不承認,大陸已經崛起,躍上國際的舞台了,而身處台灣過著安逸生活的我們,殊不知對岸人民是如何的勤奮與努力,走出框框後,我看到的是一片美麗的天空。

那一次的旅遊距今已過2個月了,內心的澎湃依然洶湧,是促使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動力,而我正醞釀著下一次去大陸的旅程,我想這將會是一段為期不短的旅行。

我渴望的,還想再看一次土樓。那名南陽樓的小孩,讓我懷念不己。


**************************************************************************************************

本文於今年1/18投稿旺報,有幸刊載部份內容,詳見下列網址: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9049


後記:
這段旅程發生在100年11月,後續若有時間,我會再將土樓的部份完整呈現出來。

1 則留言:

  1.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9049

    回覆刪除